【投票】分享lily好棒的日記~越過荊棘,看見生命另一種風光

2011052910:00


普天下 沒有我不信任的人
普天下 沒有我不愛的人
普天下 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心中煩惱 埋怨憂愁 放下了

普天下 沒有我不愛的人
普天下 沒有我不信任的人
普天下 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長情大愛遍滿虛空 永無止盡

越過荊棘,看見生命另一種風光


越過荊棘,看見生命另一種風光

創業維艱,他兩年無法拿一毛錢回家;

婆媳問題,她終日以淚洗面;

一連生了三個腦性麻痹的女兒,

更讓人生的苦難奔騰到沸點一一

「為何是我們?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曾經遠走他鄉、曾經迷茫孤寂,

終於看見自怨自艾無益現況。

敞開心門關懷他人,

在付出中重新定義「幸福」,

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有福的人……

針織工廠的機器,日夜不停運轉。以廠為家的俞徵妮,長年來和先生陳興進胼手胝足,從承租廠房、貸款購置機器開始,點滴累聚成穩定業務。

他們的三個女兒都已成年,卻因為腦性麻痹,智力停留在兩歲,迄今仍需要人餵食、洗澡、換尿片,長年住在教養院中。

「大女兒三十一歲,個性文靜隨和,從小就不吵不鬧,很好帶。二女兒很好動,常帶頭作怪,甚至和姊姊吵架、拉扯,打起來不分輕重,弄得淤青一片。老三很活潑,出生時無異樣,後來才發現不會走路」俞徵妮細數著。

儘管女兒們對父母的回饋極少,但在俞徵妮眼裏,她們都是自己的心肝寶貝;她說,特別是二女兒笑臉望人的模樣,實在討人喜愛;兩顆門牙都撞斷了,聽人談起她的牙齒時,還會用手指碰碰空洞的缺口,表示她聽得懂大家在說什麼。

連生三個障礙兒,夫妻倆曾以為這是上天給予的「酷刑」;而那時草創的工廠有兩年接不到訂單,多重的現實壓力,讓這一家人分崩離析。回首前塵,他們歷經艱苦,終於找到了面對多舛命運的方法……

從雲林家鄉北上打拚家境清苦,令他在自卑中度日;成家立業,夢想著幸福的開始。

女兒降臨,不但沒有帶來喜樂,而是一連串打擊……

◆養家育女的無盡挫敗俞徵妮與先生陳興進都是雲林虎尾人。
陳興進自幼家貧,是鎮公所登記有
案的一級貧戶,自有記憶以來,常得到教會領取麵粉;家中房舍全由甘蔗葉、稻草稈編成,也不曾看過衛浴設備。九歲那年,父親生瘡往生,母親脾氣剛烈,時常惡口罵人

陳興進出生在這樣的環境裏,常受人冷嘲熱諷,不僅自卑,也自覺不得人緣。小學畢業考上初中,他因為繳不出學費,只好放棄升學。看到同學背書包上學,令他羨慕又悵然;帶著無奈而哀傷的心情,他十六歲時決定北上三重學藝。

每逢農曆年節,學徒們都急切地想返鄉團圓,「只有我不想…」
陳興進
說,因為那樣的家,他回去了反而顯得擁擠累贅。

自卑情結,並未隨著成長而改善,到了適婚年齡也不敢奢望可以成家;他想,唯一能接受他、了解他的,就屬表妹俞徵妮了,
若能「親上加親」不
挺好?而且表妹知道他是窮小子,自己的心理負擔也較小。

陳興進二十六歲那年與表妹結婚,婚後搬往中壢,俞徵妮在成衣加工廠當作業員,陳興進則做針織業。

婚後,母親的惡口轉向媳婦發作,不堪入耳的罵詞讓俞徵妮終日以淚洗面。大女兒出生後,苦難被推向更深一一女兒罹患腦性麻痹。俞徵妮揣測是在懷孕期間吃藥導致,因此在懷第二胎期間,她即使再怎麼不舒服都忍住不吃藥;然而這一胎竟又是腦性麻痹兒!讓夫妻倆都慌了。

有時帶孩子北上復健,夫妻倆騎摩托車,中間夾一個、後頭再背一個;走進醫院,承受著眾人異樣眼光,「長這麼大了,還不會走路?」

孩子們無法言語,若遇她們食欲不振,只能猜測是否生病了;又因為她們不能控制排泄,夫妻倆得定時為孩子更換尿片。

陪孩子成長,是一般父母的期待,但對俞徵妮與陳興進而言,卻只有無盡的挫敗。

◆「為何是我們?」

為了方便照顧兩個孩子,俞徵妮辭去工廠工作,擺攤賣早餐。
陳興進也與
友人合資經營針織生意,一家人克難地以廠為家,輾轉遷移新莊、三重、樹林之間。

距離次女出生八年後,俞徵妮意外懷孕,夫妻倆不敢要這個孩子;但醫師將檢體送往日本檢驗後一再保證:「胎兒很健康,沒有問題。」

忐忑中帶著一絲期許,三女兒來到了人間,檢查確定一切安好,夫妻倆興奮之情不可言喻。然而八個月後,他們發覺女兒不會坐、不會爬,回院尋求醫師協助。「連醫師都傻眼了……」原來,么女仍是腦性麻痹兒!

「為何是我們?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不知有多少個日子,俞徵妮、陳興進就在自責與自卑中度日,很想知道命運的答案。連續三胎都是腦性麻痹兒,婆婆不免怪罪媳婦,俞徵妮覺得自己像是注定來受苦的。

雪上加霜的是,陳興進的工廠幾乎兩年接不到訂單,人生苦難似乎到達了頂點。現實的壓力,逼得他好想大覺睡去、一了百了,然而,「每個夢醒時分,卻又是另一個嚴酷、無奈的開始…」

不同於陳興進的沮喪,俞徵妮認為連吃飯都有問題了,那有時間喪志!她展現出強大韌性,將大女兒交由母親看顧、二女兒送到醫院復健,她每天賣完早餐,便背著么女到小兒科診所前賣玩具。她看準了父母在哄騙子女看病時,多願意買個小玩具;雖然一個玩具才十五元,但她說:「只要有現金,就有錢買菜了。」

◆一家五口離散各地

沒訂單、沒收入,陳興進不得不靠借貸度日、寅吃卯糧。不知不覺間,竟也累積兩百萬債務,人生宛如坐困愁城。

一天,么女哭鬧不已,陳興進抱她外出走走,返家時買了份報紙,瞥見一則南非廠商求才啟事。他連南非在那裏都不清楚,但一心一意想逃離現實,決定前往應徵。

好不容易在多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陳興進打定主意一一將母親託由弟弟照顧,兩位較大的女兒送往教養院寄養,太太則帶著么女投靠台中的大姊,他隻身前往南非,只要能離開台灣就好。

在機場送行時,俞徵妮表現得相當理智,「我不是不哭,而是已哭盡了。而且,哭有用嗎?」那是民國七十五年,大女兒十三歲、二女兒十一歲、么女才三歲,一家離散。

俞徵妮告訴自己,即使先生不在身邊,日子一樣要過、欠債一樣得還,未來一定要堅強。

她在大姊的資助下,到市場擺攤賣早點,無師自通學會了做麵線、蛋餅、饅頭等好手藝;為了多賺點錢,早餐生意結束後,她又繼續批貨叫賣。

夏天,她騎車到游泳池旁,把泳圈灌氣兜售;冬天,她改賣氣球,一樣就在小兒科診所前,她將一個個氣球綁在撿來的鵝卵石上,吸引孩子們的目光。一個氣球十元,有天她竟賣了一萬多元,可見她有多賣力,簡直是拚了命在工作。

每當心情起伏時,俞徵妮就到早餐店斜對面的善寶寺,請求法師開示;每天晚課時間,都可看到她拜經的身影。在此,她也結識了慈濟志工,開始每月捐款布施。

有一回,證嚴上人行腳至台中分會,俞徵妮親往聞法。上人提及世間因緣果報及「歡喜受」的概念,觸動她細細思維自己此生的遭遇。「既已是事實,何不歡喜承受呢?」上人的一番開示,她愈是用心咀嚼,就愈覺察到歡喜與力量。

在台中生活四年,是俞徵妮一生中最充實的光陰,她忙著做生意,也親近佛法與善知識,生活穩靜、思慮正向、精神飽滿。

◆夫妻團圓卻各有心思

而遠在南非的陳興進,忽然卸下家庭重擔,加上四年後債務清償,日子過得愜意,竟迷上了賭博。

對於賭博,俞徵妮有種莫名的厭惡。印象中,父親就是周旋賭場間,無心教養子女;而母親為了照顧六個孩子,常辛苦地做泥水小工。因此,當她得知先生在南非嗜賭,便將么女也交託教養院,遠赴南非普利托利亞(Pretoria)與先生會合。

那是民國七十八年。茹素多年的俞徵妮初到南非,必須克服生活上的諸多不便,也為先生嗜賭而傷神。陳興進經常在她深夜熟睡之際,開車外出賭博;凌晨忽醒,她伸手觸不著先生,獨自面對黑夜,只能吐出無奈的深嘆

女兒不在身邊,夫妻在異地貌合神離,各有心思。俞徵妮決定與陳興進約法三章:「你陪我聽經,我陪你賭博。」

她在賭場中見識到陳興進流連忘返、遲遲不願離去的神色;而陳興進也實踐諾言,陪她聽經、拜經。

每天清晨四點,俞徵妮開始禮佛。「我常看她拜得滿身大汗……」陳興進就這麼看著俞徵妮花了一年多,一字一拜地將《法華經》全部拜完;她也常誦《地藏經》、《藥師經》與
《金剛經》,回向給三個女兒。

耳濡目染下,陳興進放逸的心思收斂不少。他決定遠離賭場,
調整生活步
伐,搬往德本(Durban)展開新生活。

◆重新看待此生際遇

民國八十一年底,俞徵妮利用返台假期到花蓮慈院當志工。她生性內向,雖然團康表演不甚在行,但見到病患因志工的鼓舞而笑了起來,卻是未曾有過的感受。每每參與義賣、助念、做資源回收等,她總是很歡喜,愈喜愛就愈投入。

陳興進也在志工帶動下,將一卷卷慈濟人心得分享的錄音帶詳聽、一本本慈濟書籍細閱,逐漸對佛法、對慈濟產生興趣。上人的一句「對於此生際遇,要有感恩心,要能歡喜受。」讓他豁然開朗,當下打開桎梏心中幾十年的結一一他了解到自怨自艾對現況毫無助益,只會陷於窘境中不斷打轉,「人生過往種種,再次於腦海反思,數度令我淚流不已。」

「在南非德本,該如何做慈濟?」返回南非後,陳興進認真思索,並寫信回花蓮本會請教,靜靜等候回覆。

隔年四月,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慈濟志工前往德本,特意探訪陳興進夫婦,帶來了《慈濟道侶》半月刊。夫妻倆翻閱時,不約而同被一張照片吸引,他們當下跪倒在地、痛哭流涕一一那是一則台灣慈濟志工關懷愛心教養院院童的報導,照片中一位志工手中抱著的院童,正是讓他們整日牽腸掛肚的女兒啊!

此刻,陳興進認為他等到了答案:「感恩教養院和慈濟志工將女兒照顧得那麼好,我們才能心無罣礙地在南非經營事業。這就是來自上人的答覆!我們不能置身事外,也要做志工回饋。」

夫婦倆在德本就地推動慈濟,積極投入貧病訪視工作:難民濟助、物資發放、義賣募款,以及孤兒院與老人院關懷等。

在南半球的冬日,看著孤兒院院童身穿志工送去的毛衣、裹著毛毯禦寒,湧現在陳興進腦海中的,卻是那張台灣慈濟志工懷抱女兒的畫面一一疼惜別人子女,就像疼惜自己子女一樣。他在志工服務中,體悟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本懷。


返回台灣從零開始


歷經人間的苦難與無奈,難免慨嘆;然而,若沒有走向社會暗角,總覺得自己最苦;一旦將心敞開,才知人間苦難偏多,自怨自艾實在太奢侈。

◆什麼樣的家庭才幸福

民國八十二年底,為了就近照顧雙親與女兒,陳興進結束在南非八年的工作,夫妻倆返回台灣重拾針織事業,從零開始一一貸款數百萬購置機器、凡事盡可能自己來、讓機器盡量運轉生產……

創業兩年,他們有餘力貸款購屋;創業四年後,訂單多到接不完,只得日夜趕工。這段期間,除卻工廠運作所需開銷,俞徵妮將盈餘全都化為布施,陸續為全家八人圓滿慈濟「榮譽董事」。

為此,過往「窮怕了」的陳興進不免有些不捨,但俞徵妮對他說:「過去我們一毛未捐,也不因此有錢。既然現在有能力,自然要多付出。」陳興進愈想愈具信心,也釋懷了。

陳興進、俞徵妮雙雙受證慈濟委員,他們將原本怨天尤人的心,轉化為做志工的力量,透過關懷貧病苦難者,逐漸感覺到原來自己也是有福的。

在探視個案的過程中,見到許多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卻是父母心中的煩惱,夫妻倆念頭轉向:「擁有什麼樣的兒女與家庭,才算是幸福呢?」他們從此不再抱怨,也以自身經驗陪伴受助者走過苦難。

◆人生何必自怨自艾

端午節前夕,俞徵妮透早起床,與志工將先前合力包好的兩千粒粽子,按照顧戶人口分裝成袋;然後頂著炙陽,一一送往。

車在鶯歌、三峽裏四處繞,俞徵妮關懷的案家不算少——

彭先生和孩子們暫住在木屋工寮,連門牌都沒有,低窪而悶熱;彭先生打著赤膊走出來,因車禍髖骨受傷,無法外出工作賺錢

七十歲的周老先生,拄著拐杖卻很樂觀,每天就坐在屋外乘涼;「趕緊趁溫熱吃了吧,我們親手包的喔。」聽俞徵妮這麼說,老先生笑了起來,露出上排僅剩的一顆門牙。

老阿嬤撐著拐杖出來,原來因車禍撞斷了腿,植物人的兒子在安養院,她跟孫子同住著。她湊在俞徵妮耳邊,像對自己女兒般,細嗦地說著自己的眼疾;離去前,還不斷和漸遠的車輛揮手…

長年在北部山區訪貧,他們對路況相當熟悉,車沿著山勢攀升,戶與戶距離更遠。志工們把粽子送完返家,已深夜十一點。

一個冬日,俞徵妮與鄧英彥、伊碧英等志工各自忙了一天,夜暮悄至,隨意喝了碗熱湯、吃了個飯糰,在萬家燈火中外出訪視。

車停在幾個貨櫃屋湊合著木板搭成的工寮前,照顧戶孫先生平日就住在這裏替人看管雞隻、魚池。五十五歲的他,中風後復健良好,獨居生活尚能自理。日前,俞徵妮等志工陪他赴花蓮慈濟醫院就醫;考量路途遙遠,他委託志工赴花蓮領回慢性病藥物,
今日送來。

孫先生曾經在事業上風光過,還領有美國工程建築證照;在美國出生的女兒仍是學生,無力照顧落魄的他。俞徵妮依著藥袋指示,叮嚀著孫先生:「這包藥飯後睡前吃,每天四次」、
「這包藥早晚飯後吃,每天兩次」…

山裏夜深靜謐、冷風颼颼,志工與孫先生閒話家常,也送上毛毯,提醒他注意保暖。離去前,孫先生認真地舉起雙手,跟著志工比畫如何按摩頭臉;見他穿著單薄,志工說下回會帶厚外套來

「回收的衣服可以,可不要花錢買哦……」對於志工的噓寒問暖,孫先生總是客氣以對。

回程途經江家,志工們按了電鈴進門探望。昏黃小燈旁,江先生躺在小床上,像個沉沉睡去的孩子。牆上掛著昔日舊照,曾有的笑臉已不復存在。

江媽媽曾是安養院專職看護,如今辭去工作,終日照顧著因酒精中毒成為植物人的兒子。她說,每天夜裏,隔兩個小時就得起床為孩子灌食,「看護做久了,習慣了……」

俞徵妮和江媽媽聊聊孫子的乖巧,並表示慈濟日後將每月提供經濟補助,盼能紓緩一家人的經濟壓力。離去前,壓壓江先生的腳板,俞徵妮對著他喊道:「加油喔,我們要走了…」

俞徵妮曾經關懷一戶先生遭受意外的家庭,看到獨力扶養智障兒的媽媽終日哀傷、無法走出陰霾。俞徵妮和她分享,自己曾背負著腦性麻痹的孩子,在炙夏、寒冬的街頭賣玩具,支撐起自己的生命。

「要多為孩子、多為自己祝福啊!」她希望以同理心關懷案家的苦,鼓勵他們勇於站起來。

幾年來看盡人間苦難無奈,俞徵妮內心隨之而起的慨嘆著實深沉,因為她的人生也是坎坎坷坷。然而,若沒有走向社會暗角,總覺得自己最苦;一旦將心敞開,才知人間其實苦難偏多,自怨自艾實在太奢侈。

人生路踩著顛簸、踏過荊棘,曾經的苦,全都過去了。走過窮苦失意,五十七歲的陳興進相當知足:「能有今天,已算是奇蹟了。」三個女兒在教養院得到專業而用心的照顧,讓夫妻倆很安心,除了經營工廠,把時間都拿來當志工。

每月,夫妻倆都會與志工造訪教養院、為院童餵食,自己的三個女兒也在其中,一家五口的臉上時常堆著笑。大女兒幾乎不曾講過話,總是一逕安逸隨和,像修行老僧靜望人生;二女兒三十歲,偶爾還會喊聲「阿母」;二十一歲的么女原本狀況最好,
以前還會對人打招呼,現在因長期服藥,
反而話少了。

回首來時路,俞徵妮漸能體悟,女兒其實像是菩薩,是來磨練父母、度化父母的,否則她豈有機緣得聞佛法、投身慈濟?

早年,旁人的話題若涉及孩子,他們就會立即轉移,「說一次,痛一次」,他們不願面對也怕人知道。此刻思索過去,他們懂得感恩;對於未來,也學會不去妄想。上人輕輕一句「歡喜受」,讓他們有了全新的領悟——

人生雖有缺憾,但「愛」可以填補一切!




普天三無 - 地圖日記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8554506.htm#ixzz1NhLSmZxg
(網址連回本文)